基督教堂
新闻详情

讲章丨“人子耶稣”(3):拿撒勒人耶稣

发表时间:2022-08-04 13:50

微信图片_20220804100744.jpg


经文:太2∶19-23;约1∶43-51;徒22:6-16

“福音书”中,时常出现“拿撒勒人耶稣”这个称谓,这是公元1世纪的犹太人加给耶稣的一个称呼,民众用过,门徒用过,官府用过,魔鬼也用过:耶稣经过耶利哥,一个在路边讨饭的瞎子向路人询问发生什么事时,“他们告诉他,是拿撒勒人耶稣经过”(参路18∶37)。“腓力找着拿但业”,向他介绍耶稣:“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参约1∶45)耶稣被钉十字架时,彼拉多写了一块牌子,上书“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参约19∶19)。迦百农的会堂里,一个污鬼附身的人对着耶稣喊叫:“拿撒勒人耶稣,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你来灭我们吗?”(参可1∶24)《使徒行传》中,使徒们时常称耶稣为“拿撒勒人耶稣”。

“拿撒勒人耶稣”,本来是一个略带“技术含量”的称谓。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名叫“耶稣”的犹太人远远不止一个,为了与其他“耶稣”加以区分,人们便将这位来自拿撒勒小城的耶稣称为“拿撒勒人耶稣”,这是犹太人惯用的做法,与家乡民众称他为“约瑟的儿子耶稣”(参约6∶42)是一个道理。可是,由于拿撒勒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这座城市的居民常常遭受“地域歧视”。从这个意义上讲,“拿撒勒人耶稣”的称谓就多少有些贬抑的意味。不过,耶稣却并不排斥这个称谓,他甚至也以“拿撒勒人耶稣”自称:通往大马士革的路上,保罗遇见耶稣,不由问他:“主啊,你是谁?”耶稣答道:“我就是你所逼迫的拿撒勒人耶稣。”(参徒22∶6-16)在耶稣的“弥赛亚”身份未被普遍认可的时候,“拿撒勒人耶稣”的称谓其实代表了普通民众对他的最直观的认识,从一个角度证明他具有真实的人性。故此,我们要从“拿撒勒人耶稣”这个角度来认识这位有血有肉的“人子耶稣”!




一、作为“自然人”的耶稣

“自然人”(natural man),又称“生物人”(biological human),是一个社会学用语,与“社会人”(social man)相对,《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指基于自然规律而产生的一切具有生命形式的人。”社会学上,用“自然人”强调人在出生时就已具有的自然状态,用“社会人”强调人在成长中逐步形成的社会属性。“亲自成了血肉之体”(参来2∶14)的拿撒勒人耶稣,“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参来2∶17),所以他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他被马利亚“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参路2∶7),表明他已经成为一个“自然人”;“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参路2∶40),表明他正在成为一个“社会人”。这一部分,我们先从“自然人”的角度来了解拿撒勒人耶稣。

作为“自然人”,拿撒勒人耶稣具有人的血肉之躯。耶稣“本有上帝的形像”,并“与上帝同等”(参腓2∶6),但他来到这个星球的时候,不是成为天使,也不是成为超人,而是成为一个“与他的弟兄相同”的具有血肉之躯的普通人。早期教会曾有一个名为“诺斯替派”(Gnosticism)的异端派别,该派认为,耶稣在世时并没有真正的身体,人们所看到的耶稣不过是一个“幻影”——看起来是人,实际上却不是人。诺斯替文献《约翰行传》如此描写:“当我某时想把捉住他(耶稣),我忽然捉到一具物质的僵硬的身体,而另一时当我触摸了他,这实体却又是非物质的,而像毫无存在的样子。……我曾屡次跟他同走,想察看他的脚印是否留在地面上;因为我看他好似举身离地,我从不曾见他脚印。”相信耶稣是一个具有血肉之躯的“自然人”,我们就不会接受诺斯替派的歪理邪说!

作为“自然人”,拿撒勒人耶稣会有人的身体需求。每一个“自然人”,都有吃喝拉撒这些最基本的身体需求。耶稣既然具有血肉之躯,就一定会有属于“自然人”的最基本的身体需求。读“福音书”,我们很容易发现,耶稣会饿(参太4∶2),会渴(参约19∶28),也会累(参约4∶7),所以他也需要吃饭,需要喝水,需要休息。巴刻曾惟妙惟肖地描述过婴儿耶稣的生命状态,从一个侧面证明耶稣真的也有跟普通人一样的身体需求:“全能者成了一个弱小的婴孩,降生在世上,像其他所有的婴孩,只能卧着四周张望,扭动着身体,发出啼哭声,依赖别人的喂养、换尿布和牙牙学语。上帝的儿子要经过婴儿期绝不是幻象或谎话,而是事实。你愈思想这件事,你就愈觉得难以接受。”

作为“自然人”,拿撒勒人耶稣要有人的成长过程。每一个“自然人”,都要经历从婴孩到童年,从少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作为“自然人”的耶稣,也经历过这个过程。“福音书”主要记述成年耶稣的事迹,但“福音书”的作者却没有忽略他成长的过程。《路加福音》写道:“满了八天,就给孩子行割礼,与他起名叫耶稣。”(参路2∶21)“按摩西律法满了洁净的日子,他们带着孩子上耶路撒冷去,要把他献与主。”(路2∶22)“约瑟和马利亚照主的律法办完了一切的事,就回加利利,到自己的城拿撒勒去了。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上帝的恩在他身上。”(路2∶39-40)“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耶稣开头传道,年纪约有三十岁。”(参路3∶23)耶稣30岁才出来工作,表明他也需要有“自然人”的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二、作为“社会人”的耶稣

何谓“社会人”?《辞海》如此解释:“指具有原始的、未开化的动物天性的生物人,经过长期的社会学习过程而被社会化的人。他受到一系列社会关系和文化模式的制约,沿着社会所能接受的轨道发展,使自己的行动大体符合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所特有的行为准则。”拿撒勒人耶稣的成长,当然也包括了“社会化”的过程,因为他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需要与他人相处,需要与社会互动。拿撒勒人耶稣经历了“社会化”的过程,但他不受社会之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一点非常重要!

作为“社会人”,拿撒勒人耶稣要应对社会环境。拿撒勒人耶稣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参太1∶1),属于血统纯正的犹太人,但他却生活在由外邦人统治的罗马帝国。由于罗马文化和犹太文化存在许多难以调和的差异,所以犹太人和罗马人常有宗教、文化、习俗等各个层面的冲突。面对强势的罗马帝国,犹太人表现出两种极端的态度:艾赛尼派(Essenes)主张和平,尽量不与罗马当局发生冲突,所以这个群体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他们进入深山,过起自给自足的隐修生活;奋锐党人(Zealots)主张革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罗马当局对抗,所以这个群体拒绝纳税、拒绝服役,他们甚至随身携带短刀,随时准备与罗马人搏斗。身为犹太人的拿撒勒人耶稣没有加入艾赛尼派,也没有成为奋锐党人,因为他知道怎样以属天的智慧和正义的立场去应对那个复杂的社会!他以“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参可12∶17)的原则消除了矛盾,化解了冲突。

作为“社会人”,拿撒勒人耶稣要参与社会生活。耶稣没有加入艾赛尼派,所以他没有离群索居,不是孤家寡人。他广交各界朋友:有官员(尼哥底母),有商人(亚利马太人约瑟),有渔夫(彼得、约翰),有税吏(马太、撒该)……并参与各类活动:出席婚礼(参约2∶1-2),参加聚餐(参路7∶36),救助穷人(参路7∶11-17),鞭挞罪恶(参太23∶1-36)……耶稣的交友原则和活动内容超出了普通犹太人的接受范围,所以便引来无数质疑,我们可以从耶稣的一段叹息看到别人对他的态度:“施洗的约翰来,不吃饼,不喝酒,你们说他是被鬼附着的。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路7∶33-35)面对扑面而来的质疑、批评和论断,拿撒勒人耶稣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表明他清楚自己不能放弃或轻看社会生活!

作为“社会人”,拿撒勒人耶稣要履行社会责任。每一个“社会人”,都需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道成肉身的耶稣“不属世界”(参约17∶14),所以他本来不需要履行社会责任,但作为“社会人”,他非常尊重社会秩序,所以他从不拒绝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马太福音》记载:“到了迦百农,有收丁税的人来见彼得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吗?’彼得说:‘纳。’他进了屋子,耶稣先向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说:‘是向外人。’耶稣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但恐怕触犯他们,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参太17∶24-27)这里提到的“丁税”,是成年犹太男子必须上缴的用于维持圣殿之正常运转的税银,数量为每人每年半舍客勒银子。耶稣作为圣殿真正的“主人”,当然可以“免税”,但他没有简单地拒绝上缴。法兰士(Dick France)评论道:“耶稣的回答确实独特,但又不冒犯别人——他表示他没有纳税的义务,但情愿这样做,为的是避免‘冲突’,因为起了冲突,就可能给他的使命带来不必要的危害。”




三、作为“天国人”的耶稣

耶稣生活在社会上,活动于人群中,所以当然属于“社会人”,但他绝非芸芸众生中的凡夫俗子,早在12岁时,就已显出超凡脱俗、逸群绝伦的一面。《路加福音》记载:12岁那年,耶稣和父母前往耶路撒冷过逾越节,因为忘情地求教圣殿里的教师,他与准备返回家乡的父母走散。父母找到他时,母亲略带抱怨地问他:“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耶稣的回答出人意料:“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路加写道:“他所说的这话,他们不明白。”(参路2∶41-51)耶稣声称自己“以我父的事为念”,表明他清楚自己“上帝之子”的真实身份,明确自己“建立天国”的神圣使命,所以我们称他为有别于“社会人”的“天国人”。

作为“天国人”,拿撒勒人耶稣明白天国的奥秘。“天国”,又称“上帝国”、“上帝的国”,类似的词汇,“福音书”里频繁出现。从整本《圣经》来看,这些词汇最早出自耶稣之口,但并非耶稣独特的发明,因为旧约时代虽然没有出现这类词汇,但这样的观念遍布《旧约圣经》(尤其是“先知书”)。《旧约圣经》一再强调,以色列人所信奉的上帝是一位执掌大权的君王,《出埃及记》里就有歌颂上帝之王权的诗句:“耶和华必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出15∶18)以色列人坚信,这位上帝不仅要在以色列“作王”,而且要在整个世界掌权,诗人大卫在一篇诗歌里写道:“地的四极都要想念耶和华,并且归顺他;列国的万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因为国权是耶和华的,他是管理万国的。”(诗22∶27-28)以色列人相信上帝的权柄,向往上帝的国度,但他们对上帝之权柄和国度的理解非常有限,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上帝的权柄和国度属于一个难以明白的“奥秘”。随着耶稣的到来,“天国”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因为耶稣真正明白天国的“奥秘”,最能阐明天国的真理。《马太福音》记载:“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耶稣就“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讲完著名的“撒种”的比喻,门徒不解地问:“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耶稣答道:“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参太13∶1-17)这就证明,耶稣真正明白“天国的奥秘”。

作为“天国人”,拿撒勒人耶稣宣讲天国的福音。耶稣明白“天国的奥秘”,但他并不顾影自怜、孤芳自赏,他愿意所有上帝子民都能明白“天国的奥秘”,他曾说过的“不叫他们知道”,其实是指那些故意抵挡真理之人,比如文士和法利赛人。拿撒勒人耶稣“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参提前2∶4),所以他用自己的一生“宣讲天国的福音”。《马可福音》如此介绍耶稣的事工:“约翰下监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上帝的福音,说:‘日期满了,上帝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4-15)《马太福音》则如此概括耶稣的事工:“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太9∶35)读到这里,读者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天国”?对于这个问题,耶稣早已给出答案。《路加福音》记载:法利赛人问耶稣:“上帝的国几时来到?”耶稣答道:“上帝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上帝的国就在你们心里。”(参路17∶20-21)巴刻指出:“天国并不是一个地域,而是一种关系。无论何时人尊耶稣为自己生命的主宰,上帝的国就出现了。耶稣传道时说:“天国近了。”(即是天国快将来临)意思是以色列人盼望已久的救赎恩典已经临到,正在等候人们接受。他们要怎样进入这恩典里呢?‘福音书’已经有完满的答复。就是要成为耶稣的门徒,要一心归顺他,让他来重新塑造他们的生命,接受他的赦罪之恩,爱他所爱,恨他所恨,全心全意去爱他,以遵行他的命令为首要。”




这就是拿撒勒人耶稣!作为“自然人”,他有人的血肉之躯,有人的身体需求,有人的成长过程;作为“社会人”,他要应对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天国人”,他明白天国的奥秘,宣讲天国的福音,践行天国的伦理。了解过这些事实,我们就能确信,耶稣基督真的在这个星球上生活过,工作过,拼搏过,见证过信仰,服侍过众人,荣耀过上帝……拿撒勒人耶稣具有普通人的身体,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他决不是普通人,因为他是道成肉身的上帝之子。故此,耶稣用他看似平凡的一生,影响了整个世界!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在《历代耶稣形象》一书里,对他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评论:“无论人们怎样以个人身分看待或者信仰拿撒勒的耶稣,他在西方文化几近两千年的历史中都是一个高于其他形象的形象。如果可能的话,用某种超级磁铁,把至少带有他名字的痕迹的每一小片金属都从这漫长的历史中吸出来,那么,还能剩下什么呢?”麦道卫(Josh McDowell)感慨道:“作为一位历史人物,耶稣活出了满有能力和影响深远的一生,且对后世历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具有如此影响力的拿撒勒人耶稣,我们怎能不去靠近他、了解他、跟随他呢?

下期预告:耶稣的生老病死



分享到:
联系QQ:177488228
手机号码:130000000
联系邮箱:xxx@.co.m

020-00000000